上海会成为第一个收“交通拥堵费”的中国城市吗?
全国两会即将召开,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建议或者提案也开始汇总,饱受争议的上海市车牌拍卖制度又一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。
2023年1月29日,有人大代表提问,未来有没有可能取消沪牌拍卖?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明确表示:很有可能。那么,这个“很有可能”,有多大可能性呢?沪牌牌照制度,争议点又在哪里?
上海市的沪牌拍卖制度1994年正式开始实施,初衷是为了缓解交通拥堵。
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项制度并没有起到这样的效果。
从1994年到2022年,上海市的机动车保有量从不足40万辆飙升到537万辆,驾驶人944万人,而上海依旧是国际知名堵城。
沪牌拍卖制度失效,主要的原因在于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扩张速度过快,而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,车牌拍卖给用户带来的额外成本,不足以打消他们的购车念头。
交通拥堵费是什么意思?
交通拥堵费是指在交通拥挤时段,对部分区域道路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,其本质上是一种交通需求管理的经济手段,目的是利用价格机制来限制城市道路高峰期的车流密度,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目的,提高整个城市交通的运营效率。
交通拥堵费的历史渊源
收取“道路拥堵费”的做法最初来自于上世纪70年代的新加坡,它在近600公顷的“控制区域”征收“交通拥挤费”;英国伦敦从2003年2月也开始采取类似的措施。
想收取“拥堵费”的城市
为进一步缓解北京交通拥堵,方便广大市民出行,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从2010年12月13日起开始征求民意。据悉,缓解交通拥堵综合措施主要包括六个方面:完善规划、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;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;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;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;进一步加强机动车管理;提高交通管理和运输服务水平等。北京“治堵”六大手段中没有收取“拥堵费”这一条,但一句“研究重点拥堵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,择机实施”,让舆论关注重点都放在了“拥堵费”上面。广州、上海、北京、杭州、南京等城市政府,都曾经释放出收取拥堵费的信息,试探公众的反应。
现在为什么又重新提起?
外界对沪牌拍卖制度的质疑已经存在了很多年。主流舆论认为,可以用收取交通拥堵费的方式来取代车牌拍卖制度。
所谓交通拥堵费,就是用车者驾驶车辆在部分路段、部分时间段内行驶,会被收取额外的费用。与车牌拍卖制度相比,交通拥堵费更加精细化,调节作用也更强。但交通拥堵费在上海一直没能收取。原因很简单,市区道路不是高速那样的封闭道路,以前的技术手段不太可能对车辆进行收费。除此之外,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,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日常通勤需求,即使收取交通拥堵费,不少人仍然会选择在高峰时段驾车出行。
但这些问题正在逐步解决,这也是废除车牌拍卖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原因。
2022年上海市发布《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》明确提出:将在未来十年建成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。如果公共交通的出行效率大幅改善,车主自然会更多地选择成本更低的公共交通。技术上的问题更容易解决,目前智能网联汽车迅速发展,对每辆车精准收取交通拥堵费,在技术上已经不是问题。
短期内能见效果吗?
能。但是,收取交通拥堵费在短期内恐怕很难执行。政府部门需要较长时间进行调研、规划,公共交通建设即便是加快节奏,也不太可能立竿见影,这需要比较长的一个过程。除此之外,现有燃油车的淘汰速度又明显低于新能源车型的增长速度,上海机动车保有量在未来几年内会持续增加,在用车成本大降的情况下,收取交通拥堵费能否抑制车主驾车出行的欲望,这需要打个问号。
老百姓希望收取“拥堵费”吗?
网友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收取“拥堵费”。不光是有车人士,反对收取“拥堵费”的也有部分无车族人士,他们反对的理由:
1、与反对政府在其他方面收费或新设立新税种的理由差不多,即税费负担过重,而税费支出却不太透明,公款浪费随处可见。更重要的是,忧虑收取“拥堵费”之后,拥堵情况并不见好转,只不过是政府又多了一项财源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公车数量太多,“拥堵费”只对私家车有制约作用,对公家花钱的公车缺乏制约作用。
2、道路设计、道路施工、交通管制等问题也是交通拥堵不可忽视的原因,而这些问题在多次“治堵”行动中不见改善,收取拥堵费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。以笔者经常通过的北京朝阳路为例,修修停停持续了好几年不见完工。再如很多路段三天两头“开膛破肚”,也给交通添了不少堵。
3、对于执法机关而言,对开车族会造成不公,或导致乱收费现象,所以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应。
收取“拥堵费”对于代拍黄牛的影响
毁灭性打击。如果上海真的成为第一个收“交通拥堵费”的城市,代拍黄牛将退出历史舞台。
魔王结束语
不出意外的话,未来几年内中国车市很难再大规模增长,在新能源车型把燃油车挤出市场之后,废除牌照拍卖、收取交通拥堵费才有可能实施,在当下来看,还有些言之过早。
文章地址:https://www.ruzw.com/html/202110/350500.html